“善良”


  有些人永远要求自己永远善良、总是牺牲自己成全他人,却一直得不到认可和回报,就哀怨“好人没好报、人善被人欺”,仿佛这世上只有他最善良。
  这类人往往爱用“善良”防御深度关系,一味掏心掏肝地善良。听起来好像很累,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反而却是一种捷径,因为这能用来回避人际关系的复杂性,执着地以为善良能解决所有问题。“我都对你这么好了,你为什么还不喜欢我”、“我都牺牲这么多了,关系为什么还处不好”、“一定是好人没好报”,就好像“我都刷了一千道题了,为什么我的成绩还是不好?”在我看来,这实际上是一种懒惰,试图用看似高尚的、容易的、单一的方式来应对复杂问题,以为这样就能蒙混过去——如果蒙混不过去,那就是好人没好报,就可以进行简单粗暴的抱怨,然后顺理成章地躲避。实际上,这是在回避深度关系,但很多时候深度关系是需要情商来处理的,而情商不是每个人都有的,正如外卖业的大资本家王兴所说的“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是愿意做任何事情”。
  除此以外,这种“善良”也可能是一种扭曲的利他——或者说是曲折的自我满足。他们潜意识里清除自己需要被帮助但并不肯承认,于是就只能投射给别人,整日牺牲自己成全他人,觉得别人才需要帮助。比如一个人很想吃盘子里的那块肉,但他认为自己不配,所以这个貌似“贪婪”的念头让他感到强烈的内疚和焦虑,为了回避这种焦虑宁可只吃白饭,也要把肉夹给别人吃。在这个“帮助他人”的过程中仿佛自己也得到了帮助一样,形成一种拐弯抹角的自我满足。但是他内心还是会滋生出一丝恨意,说“凭什么被满足的永远是别人”,但由于自己想做好人,别人再回报时却又无法坦然接受,于是就只能哀怨“好人没好报”。这种所谓的“善良”往往让人无所适从,别人不管是接受、拒绝还是回报都无法让其逻辑自洽。简单来说就是既不想自己满足自己、也不想让别人满足自己,只能重复那个看起来“善良”的剧本。
  总而言之,无论是回避深度关系还是重复某个人生剧本,我们都要清楚“善良”不该是我们与“真我”之间的挡箭牌,只有卸下这个看似“高尚”的面具,我们才有机会活出真正的善良。


文章作者: Fyihang
版权声明: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別声明外,均采用 CC BY-NC-SA 4.0 许可协议。转载请注明来源 梦境墨笔 !
  目录